首页 >  常识 > 

艾思奇个人简历(艾思奇:存在于毛泽东哲学思想里的哲人)

2024-11-19 09:17:32

现在的你,也许不知道英年早逝的艾思奇,也未读过《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但在大学里,你一定会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课,此教材就是艾思奇主编的!自1961年11月首版,此书共出版15版,发行200多万册。更主要的是,在延安时期逐渐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就闪烁着艾思奇的哲学理论光芒!这样的一个人,就诞生在和顺古镇!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3月2日,生于和顺镇水碓村。艾思奇2岁随父母迁居昆明,被云南都督蔡锷收为“义子”;7岁入私塾,读《三字经》、《论语》等;11岁入昆明麒麟小学四年级;13岁时,在香港岭南大学附中小学就读一年;1927年、1930年两度赴日留学;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央文委秘书长、《解放日报》总编辑、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解放后,历任中央党校哲学研究室主任、副校长。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大众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哲学与生活》等哲学著作,发表哲学文章360余篇。

艾思奇父亲李曰垓(1881-1944),字子畅,1904年考入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早年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后担任以蔡锷为都督的云南军督政府军政部次长,并参与了蔡锷的讨袁护国,撰写了著名的《讨袁檄文》。1930年任云南第一殖边督办,主政滇西地区,任内政绩斐然。他学养深厚,文才过人,被国学大师章太炎称为“天南一支笔”。喜欢研究中国先秦哲学和西方古典哲学,并进行深入比较思考。他教导子女:“哲学是一切学术的概括,欲究事物之至理,宜读一些哲学书为要”。

艾思奇大哥李生庄(1904-1946),是“五四”时期云南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东南大学学生会负责人,曾在东南大学攻读西洋哲学。

受大哥影响,艾思奇很早就知道了黑格尔、康德、亚里斯多德等西方哲学家及基本哲学原理,并在父兄的影响下,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2年艾思奇在上海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从此走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几年时间里写了大量论著,声名鹊起。1933年6月开始以“艾思奇”的笔名发表文章。1934至1935年,在《读书生活》杂志连载24篇哲学文章,并于1936年1月结集出版了《哲学讲话》,此为第1版;出到第3版时,遭查禁;同年6月,出第4版时,始改名为《大众哲学》。本书在解放前出过32版。其中第4版和第10版改动较大。当时,不少青年在《大众哲学》的影响下,奔向革命、奔向抗日前线、奔向革命圣地延安,以至于蒋介石曾哀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1984年,曾担任蒋介石高级顾问的马璧返回大陆时,为艾思奇故居题写了“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尤输仰令名。”诗,并回忆说:“1949年秋后,蒋介石检讨大陆战败的原因,承认非输于中共之军队,乃败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2001年到和顺古镇,知道《大众哲学》一书后,我专程去腾冲新华书店,但缺货,后委托当地局长买了给我寄来,今天翻开看日期,才知道自己第一次到腾冲是在2001年,20多年了(前面《和顺古镇,一个去了还想再去的古镇》里说的2006年有误)。我手里的这本《大众哲学》是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出的艾思奇诞辰90周年纪念版。因为1950年-1978年国家没有没有再版《大众哲学》,1978年10月三联书店、1981年人民出版社有重新出版,但市面上很少见此书,当然,腾冲还是有的。我这版里面,收录了许多名人对艾思奇的评价,是非常之高的。


毛泽东主席同样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环境逐渐稳定下来,毛主席就如饥似渴地学习,除马列原著外,他重点阅读研究哲学和军事。随着从国统区来的文化人逐渐增多,毛主席在发奋攻读哲学书籍时,如果条件允许他还经常主动和作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在延安,毛泽东同志亲自倡导和带动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潮。1938年和1939年,他曾先后组织过三种形式的哲学讨论小组,分别叫新哲学会、哲学研究会、哲学小组,大体上每周左右讨论一次。



1937年4月艾思奇的另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著作《哲学与生活》出版后,毛主席作了19页的摘录,并“思奇同志: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的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

毛主席的哲学论著,亦不乏与《大众哲学》观点的相通之处,两人在概括认识发展总规律上是一致的。毛泽东同志也特别注意用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例来阐明抽象的哲学原理,在《实践论》中解释事物的变化发展时就借用了《大众哲学》中提到的鸡蛋孵化成小鸡的浅显例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1964年6月和7月,毛主席两次约见艾思奇,交谈哲学问题;1965年11月,艾思奇出席毛主席召集的杭州会议,期间,主席两次召集艾思奇等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

由此可见,毛泽东哲学思想里面是有艾思奇哲学思想存在的。

1966年3月22日,艾思奇因为心脏病发作,英年早逝,年仅56岁。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毛泽东在悼词中,亲笔写下:“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艾思奇去世以后葬在故居后面的山上,我曾在2015年的时候去过,但照片已经找不到了。

艾思奇的夫人王丹一1937年11月去延安,比艾思奇小整整10岁,他们1944年7月在延安结婚。艾思奇去世后,她受邓颖超、李培之、郭明秋等同志嘱托整理艾思奇的遗稿。离休之后,她依托中央党校和中国社科院,组织全国专家和开国老干部召开多次艾思奇纪念研讨会,主持出版了《艾思奇文集》两卷本、560万字的《艾思奇全书》八卷本等一系列著作,把艾思奇的工作和贡献又延长了50年。1978年,老人家又将艾思奇故居赠送给国家成立了艾思奇纪念馆。这才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到和顺看到艾思奇的故居,看到里面陈列的艾思奇遗物、图片,了解艾思奇同志这位哲人不平凡的一生。


艾思奇故居占地面积229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1平方米,陈列面积300平方米,布局坐东向西,二层木楼,四合院,一层设陈列厅共300平方米。主体建筑以地方本土文化特色为主,中轴对称形式,走马串角楼,整幢建筑均以红色调为主,同时引进西方建筑特点,中西合璧式。建筑较为精巧,高屋大院,串楼通栏,点缀西式小品阳台,正房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门。




故居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风景清幽。真是钟灵毓秀、地杰人灵。



艾思奇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