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贵州人的祖先是哪里人?原因贼简单,贵州人和江西人不一定都知道

2024-07-21 08:17:55

在贵州省,很多人可能会问他们的先辈都来自哪里?很多长辈都会回答说,来自江西省,并把具体来自江西的哪些县说得明明白白。例如,来自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朱氏巷等,尤其以庐陵县为主,有这一根据是因为在许多人的族谱中有记载,且大多数人的家谱记载了他们来到贵州的时间,是在明代初迁移过来的很多,在明代以前在族谱中也少有记载。

事实上,不难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因为贵州省作为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迁移,汉族才逐渐成为云贵高原上的主要民族。但为什么来自江西却很多呢?且大部分皆来自明清时期。要了解为什么,首先我们看一下贵州历史上的移民规模,然后再分析当时江西的历史背景和情况。

其一,西汉夜郎国灭亡后,夜郎国才被纳入汉朝版图,汉朝派出大批官兵驻守原夜郎国境内,起初,这些北方士兵执行“轮番戍守”,后来,由于山高水远,换防困难,他们把“轮番戍守”改成了“驻防”。士卒们军食自赡,在当地结婚生子,死后葬在当地。随着大量的军事移民,一些汉族人跟随汉军的步伐进入新建的边郡,这些来自汉族移民全部纳入当地户籍。其中《汉术地理志》写道,户二万四千二百一十九,口十五万三千三百六十,县十七,当时,原夜郎国的所有部落都在酋长的统率之下,没有户籍和赋税这一说了,而这些明确登记户籍的人都是汉族移民,这在当时算是一个比较大的移民了,然而,这些都来自北方,与江西没有任何联系。

其二,是明代初期的“调北征南”与“调北填南”。从汉代开始,就有多数汉族移民,少数汉族移民在随后的几代也来到贵州。然而,这些早期的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人民一起生活,久而久之就脱离了汉族文化,他们也开始“夷化”了,所以有些人把这种现象称为“汉人亦称蛮”。例如唐朝的“东谢蛮”和“西赵蛮”,明初,朱元璋派遣付友德、蓝玉、沐英等率领的30万大军在西南定居,以解决元朝留守在西南地区的军事隐患,后来,由于担心军队撤离之后云南在边疆地区被孤立,于是在西南的驿道沿线设立了哨所,数十万部队就地驻扎,自食其力,这就是所谓的“调北征南”。

后来,为了缓解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实施“移民就宽乡”政策,把大量江浙人迁往贵州的“民屯”,这在历史上被称为“调北填南”。根据《贵州通志》的记载,当时,贵州军户七万两千两百户,二十六万一千八百人,民户六万六千六百户,二十五万人,这些人中有很多是江浙地区人。

再次是在清朝时期,大量商人开始在贵州进行贸易交易,《黔南识略》记载,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来贵州进行“贸易往来”的就有68671户近30多万人。再后来贵州全境“改士归流”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典当,大批商人又开始进入贵州,包括徽商、晋商、闽商、粤商、吴越商、江西商等。而江西商人是最多的,今天,在贵州省仍有大量的江西行会,如今的“万寿宫”,是当时江西商人所建的。

第四,近代有抗日战争时期在贵州避难的“北方人”和“下江人”。仅这一时期就有70多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南下”、“西进”和“三线建设”都是现代化的事情,这里就不提了。让我们来关注一下为什么在明朝初期来贵州的人特别多。

历史上,明朝以前北方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到了宋元时期,北方民族入侵南方,大量北方人开始向南方迁徙,经济开始南转。明代,南方人口远远超过北方,以浙江为最大省份,江西为第二。在朱元璋的军队中,江西和安徽是最多的,在后来的“调北征南”中,大批江西士兵进入贵州实施“军事驻扎”。后来,为了解决江西人口多、土地少的问题,“调北填南”被朝廷推进,也有大量江西移民进入贵州垦荒。

这种军民和移民主要居住在天柱、镇远、龙里、贵定、贵阳、安顺、六盘水等驿道上,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才分散。因此,今天说祖籍在江西的大部分是黔东南、黔南、黔中、黔北等地。例如,在贵州西北部,穿青人称自己的祖籍是吉安府庐陵县,为什么呢?答案就是庐陵县在江西属于大一大省,人口众多,移民自然也是最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