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杜牧是书法家吗 ,一个被诗名耽误的书法家,唯一真迹被张伯驹献于故宫博物院

2024-07-25 12:47:40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年少盛名,早期家境优越,祖父杜佑官至宰相。二十三岁就写出了《阿房宫赋》,太学博士吴武陵看过之后,以为“其人王佐才也”。然后携此文进谒主司侍郎(主考官)崔郾,请授状元给杜牧,崔郾说已经有人了,吴博士说如果不能得第一请给第五,否则就把赋还给我,崔郾也大爱杜牧文章,就答应了,后来又举荐杜牧入贤良方正科。

杜牧像

花丛寻芳十年约,晚来相见徒怅然

杜牧为人放诞风流,一次从洛阳到湖州,看中一女子,才十余岁,竟然约定十年后来此当郡守,欲纳之,结以金币。他还真把这当事儿了,果然上笺请求任湖州长官,不过因当时官位太低未能成行,而是接连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刺史。一直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又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终于在大中三年(849年),杜牧四十七岁时,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距当年之约已过十四年了,前女子已嫁人,孩子都俩了。杜牧虽有心见该女子,也已无可奈何了,于是赋诗一首,诗名《怅诗》:“自恨寻芳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又曾经为宰相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杜牧美容姿,好歌舞。时淮南繁盛,不减京华,且多名妓绝色,杜牧恣其风流,一有时间就去照顾生意,随行小吏向牛宰相报告杜书记平安的帖子充盈箱箧。

杜书记喜欢少女,倒也没有藏着掖着。你看有几个“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多少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正可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不过这个“名”可比不得“功名”,恐怕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进一步地建功立名。

分司东都慕官妓,一发狂言四座惊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获监察御史之职,分司东都洛阳。河南尹李膺为洛阳最高地方长官,曾在朝任司徒,正闲居在家,家妓为当时第一,经常设宴款请朝士,却因杜牧风流盛名而不敢邀。杜牧竟使人讥讽,李膺不得已才使人召请他。杜牧到了就问:“听说有个叫紫云的,妙于歌舞,是谁?”随即赠诗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四座,两行红袖一时回。”意气闲逸,旁若无人,座客莫不称异。

杜牧诗《司徒席上作》

一见倾心随好好,缘尽坟前慰平生

杜牧诗名太盛,掩盖了他在书法上的光芒。唐代以书成名的人又太多,以至于提及唐代书法,根本不会有人想起杜牧。但就是不以书成名的杜牧,仅凭《张好好诗》一卷真迹,几可秒杀绝大部分名书家。该作品展转自如,运笔潇洒,酣畅淅沥,朴实无华。更因诗文触景生情,怀旧而发,感情充沛,溢于笔端,气势连绵,令人凄然叫绝。

杜牧手书《张好好诗》纸本墨笔,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共322字。该作品流传有序,卷前有宋徽宗赵佶题名,并钤有宋徽宗诸玺印。后经宋代贾似道,明代项元汴、张孝思,清代梁清标等人收藏,乾隆年间入藏内府。末代皇帝溥仪曾将此卷携出宫外,流散于东北。后由张伯驹先生辗转以重金购得,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给政府,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大和三年(829),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上表任用杜牧为江西团练府巡官。时张好好十三岁,以善歌来沈府乐籍中,杜牧一见倾心。后一年,随沈公赴宣歙观察使任,仍为幕僚,又把张好好随置至宣城籍中。张好好色艺双绝,杜牧倜傥风流,只可惜双双寄人篱下,虽然两情相悦,却无力左右命运。两年后,沈述师(沈传师弟弟)以千万钱纳好好为妾,能够嫁入豪门,好好也总算是有了一个好的归宿。哪知仅仅又过两年后,杜牧竟然在洛阳东城再次见到张好好,而好好竟然已经沦落到当垆卖酒的地步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两人不免相对欷歔。好好再嫁时,写了一首诗给杜牧“孤灯残月伴闲愁,几度凄然几度秋。哪得哀情酬旧约,从今而后谢风流”。

杜牧满腹经纶,却因太过刚直而怀才不遇,又看从兄杜悰一步步更历将相,而自己迟迟困踬不振,颇觉怏怏不平,竟至郁郁而终,年仅五十。张好好听闻之后瞒着家人至长安祭奠,竟自尽于杜牧坟前。真可谓:“命运无常,知己难遇”,也算是“红颜有泪,足慰平生”了。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附:《张好好诗》并序/唐·杜牧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籍中。后一岁,公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又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离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阳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生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