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是谁?考古发现解开疑惑,与现实差距很大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家天下”也由此展开,相传,禹之前的两位君主尧和舜都是选择有能力的人做君主,也就是禅让制度,但在舜将王位传给禹以后,禅让制变成了有血缘关系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制度。
夏王朝的第一位成员是鲧,也就是禹的父亲,鲧在舜在位期间被委任治理黄河水,鲧去世后,禹继续完成父亲鲧未完成的使命,“大禹治水,三次过家门而不入”也成了当时的一番佳话。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子就已经反驳大禹的这种大公精神:“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主也”,也就是说明大禹治水三次过家门而不入不是因为大公无私而是有隐藏的秘密的。
1978年,我国考古专家队伍在山西省发现了舜帝居住所陶寺的遗址,陶寺的挖掘也让大禹治水三次过家门而不入的真相浮出水面。
那么大禹在治理黄河水期间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家门而不入?这其中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真相
1978年,考古专家队在山西省临汾市发现了陶寺的遗址,陶寺遗址的发现对于考古先秦时代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尤其是尧舜时代。
陶寺是舜在位时期居住的地方,考古专家队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陶瓷等物品,证明当时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能够制造陶器了。
不仅如此,考古队还发现陶寺存在人为破坏的痕迹,也就是说陶寺曾经发生过一场部落与舜帝的冲突。
1999年,社会科学院和青海考古研究所组成专业的考古队伍,在青海省民和县官厅镇赖家村对距今约四千年的赖家遗址进行研究工作。
赖家遗址被称为是“东方庞贝”,它是新石器时代的“珍贵宝物”,在这里考古队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根据陶寺的遗址和赖家村的遗址揭发了关于大禹治水三次过家门而不入的神秘面纱。
考古队专家对赖家遗址的周围进行了挖掘,在赖家村遗址大概20平方米的地方发现了当时人们居住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洪水,推测出洪水的关键处就在于赖家遗址下面奇形怪状的人骨。
这些人骨有的怀抱着家人,有的呈蜷缩状态,有的四分五裂,很明显是当时的人们来不及躲避洪水,最终被洪水吞噬所导致的,可他们在洪水到来的时候第一反应却是保护住旁边的亲人。
众所周知,在夏王朝建立之前的君主为舜,这场洪水泛滥的现象就是舜在位期间发生的。
这场洪水爆发得突然,赖家村的人们还没来得及做出应对措施,洪水就带走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带走了许多来不及看一眼花花世界的人们。
赖家遗址不仅发生过洪水泛滥,还发生过地震的现象,且这场地震发生于洪水的前面,考古队在同样的俄地方发现了地震遗留下来的沟壑,这些沟壑被洪水淹没,很明显是在洪水发生前就形成的。
地震发生后,在赖家遗址上游的石块堆积形成了大坝,大坝挡住了黄河的水流,这些水流就形成一个闭环的堰塞湖,洪水一个猛劲上来后,大坝就被洪水冲塌,来不及疏导的洪水也就殃及了赖家遗址的人们。
洪水的发生让本来幸福安享的赖家村变成了荒芜的一片,人们拼命地逃跑,想要躲过洪水的淹没,可这些拼命都成为笑话,大水淹没了家园,淹没了原有的幸福,淹没了还在寻找生机的人们。
夏王朝的建立与大禹治水有关
洪水的突然爆发不仅淹没了赖家村,就连舜居住的陶寺也没能幸免,水势不断上涨,哪怕舜当时带领的部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部落,对于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是无能为力。
于是为了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舜就想到了禹的父亲鲧,他派鲧前往洪水爆发地拯救人们,筑堤坝防洪水。
鲧接到舜的命令后立即带领擅长筑堤坝的下属前往洪水源头,不停地筑起堤坝,最开始这些堤坝对于洪水是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缓解了洪水的泛滥,可洪水涨势太猛,接连三四次筑起的堤坝被洪水冲塌。
鲧不甘心,继续带领下属们夜以继日地筑造堤坝,但在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是微不足道,人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希望又在这治水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消磨殆尽,觉得生的机会太渺茫了。
鲧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一直以堵洪水的方式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九年的时间筑起堤坝,冲塌堤坝,再筑起,再冲塌,只是这样循环反复不仅没有治理好洪水的泛滥问题反而引发了舜的不满和暴怒。
舜一气之下将治水九年的鲧下令斩杀,鲧被斩杀后,舜又命令鲧的儿子大禹接着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任务。
接到舜帝任务的大禹顿时倍感压力山大,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完不成这项任务的后果是什么,此时的大禹下定决心要治理好水患,毕竟父亲鲧就是因为没有治理好洪水泛滥才被舜处死的,他并不想走父亲的老路。
因此,拿到任务和命令的大禹第一件事就是查清楚洪水泛滥的主要来源,他每日仔细研究洪水泛滥的原因,洪水泛滥的趋势以及洪水泛滥的特性,他想要从本身出发解决洪水带来的问题。
大禹又想到父亲鲧被斩杀前,一直用筑堤坝的方法挡住洪水,但很明显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在仔细研究一番后,大禹决定用疏导的方法解决洪水带来的问题。
看到希望的大禹带领着下面的人开始对洪水进行疏导,在解决水患的过程中,大禹或许会想起家中的妻儿,也会路过自家门口,要知道,在历史资料里,大禹的妻子长得十分漂亮,是个实打实的美人,这样一个美人在家,大禹怎么能不思念?
能够解释大禹路过家门却不敢回家的原因便是不敢耽误解决水患的进程。
治水只是舜想要除掉大禹的由头,夏朝没建立以前是各部落的联盟,也就是说舜不是一个穷小子,很有可能是个部落的首领。
他上位以后也对各个部落进行打压,大禹的能力他是知道的,如果不除掉大禹那么他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
如果大禹中途跑回家看望妻儿,就会被手下的人抓住把柄,一旦手下的人和舜说自己趁着公务期间回家探望妻儿,那么舜肯定会降罪给自己。
到时候就不只是自己保不住小命的命题,连他的家人也会遭到惩罚,为了家人的安全,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大禹只能忍受着思念带来的折磨,狠狠心就没有跨进自己的家门。
另外一点,大禹在治水这件事上得到了舜帝的信任,舜帝给予了大禹更大的权力,他可以随意调遣周围人参与治水也可以命令他们随时搬迁。
这权力便在无形中慢慢增大,无论是下达哪项指令,大禹都需要和部落的首领进行商议或者下达指令,也就在无形中加深了大禹与首领之间的联系。
在这其中大禹虽然让这些人搬离了自己原有的家园,但他们对大禹是感恩戴德,毕竟如果没有大禹的守护,整个村庄都将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自己也早已经去了阴曹地府了。
渐渐下来,在大禹疏导洪水的过程中,这些人对大禹的命令也是言听计从,对大禹的恩情更是一点也不敢忘记,大禹的声望也逐渐提高。
声望越来越高,大禹自认为自己在人们的心里的形象也就更加高大了,为了维持这样高大的形象,再次路过家门时,大禹毫不犹豫地选择直接路过。
大禹的这种做法更是将大公无私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对大禹更是赞不绝口,对大禹的能力更是五体投地。
洪水得到了解决,这个“守护神”的人设算是彻底立住了,人们对大禹的敬佩也让大禹意识到他的时代即将来临,于是他找到部落的首领,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
拯救自己家园的英雄他们自然是支持的,等到大禹想要逼迫舜帝退位的那天,他的那些支持者都跟着他来到陶寺一起逼迫舜帝将位子传给大禹。
舜帝一听大禹此次前来的目的不是邀功而是想要自己传位的,倍感惊讶,他从没有想到就是治水的时间里,大禹竟然得到了民心。
想要让舜帝禅位,当然不是那么简单的,舜帝坚持着不肯让位,尤其是看着这些曾经支持他的人已经和大禹站在同一个战线上,舜帝更加不甘心,冲突自然也就少不了的,这也是为什么陶寺会有人为破坏的痕迹。
大禹逼迫舜帝退位在《孟子》、《韩非子》中都有所记载,在大禹得到想要的王位以后,他四处征战开展一系列的军事活动,重新组建新的政治构架,为他的后代也就是启奠定了不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