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见死不救犯法吗 ?

2024-08-03 15:01:47

十二年前,广东佛山市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两‬岁的女童“小悦悦”在雨夜先后‬被两辆汽车碾压‬,有‬十八‬名路人经过,却没有一人伸出援手,直到第十九‬名路人陈贤妹出手相救,然而“小悦悦”最终在医院不治身亡。这一事件引发了国内外对我国‬社会价值观和互助精神的广泛讨论和反思,有人抛出了一个灵魂拷问:‬“为何"见死不救"不违法?”‬。

在刑法‬中‬,对于"见死不救"行为并没有明确的罪名。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行为人是否负有法定义务,这是不作为犯罪的前提。这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救助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如医生对病人的救助义务;或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如司机把人撞伤后有义务将其送到医院救治等。

还需要考虑,行为人是否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但由于某种原因未履行,而不具备履行该义务的实际可能性,那么不作为行为就不构成犯罪。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是否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即不作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根据以上‬这些条件来看,我国法律未明确规定行人对出现危险的他人负有法定的救助义务,因此,通常情况下,路人的见死不救是不会构成犯罪。

‬在古代,当时‬的‬律令‬体系却‬对见死不救的行为制定了明确的惩罚‬措施‬,强调了对见义不为‬行为的严厉制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秦始皇颁布了一项规定,路人如果在一百步之内目睹他人遭遇危险而不提供援助,将会被处以‬“两副铠甲”的巨额‬‬罚金‬。秦代法律的规定之详尽和周全,甚至考虑到了行为人距离现场的距离等细节问题。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法律制度,对见死不救的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规范。根据汉代的法律,如果有人打架闹出人命,邻居明明有能力制止而选择冷眼旁观,那么这位明哲保身的邻居将会被抓起来受罚。这种法律制度强调了邻里之间的社会责任,倡导邻居互相扶持和防止罪行的发生。

唐代时期,法律对“见死不救”的规定进一步细化。遇到强盗抢劫和杀人的情况时,如果受害人向邻居求助,邻居见死不救,将会被"杖一百"。即使邻居听到动静却没有伸出援手,也会被处以罪减一等的刑罚。唐代法律还规定,如果邻居力所不能及,应尽快向官府报信,不报信者同样会受到处罚。当官府差役追捕犯罪嫌疑人时,如果力量不足,向路过的人求助,路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将被"杖八十"。这种法律规定强调了社会中每个人的责任,要求人们积极承担社会义务,维护公共安全。

古代法律对“见死不救”的严格规定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伦理的表现。它倡导了相互帮助、社会互助和伦理道德的观念。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体系也在不断演进,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体权利和自由。在当代文明社会,见死不救者不再受到法律制裁,而是在道义上受到社会的谴责。这种改变可能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演变和法律体系的进步,旨在更好地平衡法律责任和个体自由。

这种改变也引发了对道德法纪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讨论。这一问题涉及到法律与道德、社会责任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平衡。无论如何,这个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文明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