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向世界讲述中国非遗故事

2025-04-14 06:53: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同济大学“熊猫叨叨”团队成员参加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感知中国”十周年特别活动。

今年初,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珍妮(前排左三)和“熊猫叨叨”团队成员在上海杨浦参加元宵行街会。

二〇二四年五月,同济大学“熊猫叨叨”团队成员参加龙舟比赛。

去年十二月,同济大学“熊猫叨叨”团队成员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习古琴。

得知“熊猫叨叨”(Panda Talk)获奖的消息,就读于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老挝留学生邓大宝特别自豪。作为该校“熊猫叨叨”团队的一员,邓大宝希望未来能和其他成员一起,借助科技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继续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获奖激励大家发挥国际学生的优势,用更加生动和多样的方式讲述中国非遗故事。”邓大宝说。

邓大宝提到的“获奖消息”指的是,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科技、创意与发展赋能”主题边会上,2024“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公布,“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非遗故事”案例脱颖而出,获“未来之星奖”。

讲述非遗故事

上述案例的申报机构是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为什么讲述对象选择的是中国非遗故事?该院院长孙宜学表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凝结着中国智慧和各民族文化精髓,是民族延续、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从中国非遗文化中寻找题材、汲取养分、融入时代精神,以适当的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非遗故事,对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与当代,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具有重要价值。”孙宜学说,“非遗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来华留学生了解、理解、融入中国生活的生动载体。”

在此理念下,“熊猫叨叨”团队成员参加了一系列非遗体验活动、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并将这些经历用文字、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向世界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这不仅有助于国际学生在体验中更好地理解中国,读懂中国文化的内涵与意蕴,也有助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营造世界范围内共同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浓厚氛围。”孙宜学说。

邓大宝参与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比如剪纸、打太极拳等。在参加活动期间,我们不仅向国内外的观众展示了中国非遗的魅力,还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来自法国的安蕊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着迷,在2023年加入“熊猫叨叨”团队。“2023年,我和其他国际学生一起采摘中药材,如艾草、枸杞等。对这些药材的特性,上海市中医医院专家进行了详细讲解。我们还亲身体验了传统的中医疗法,如艾灸、穴位敷贴等。这次经历加深了我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也让我感受到它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安蕊说。

来自埃及的苏玛和麦伊是“熊猫叨叨”主持人,跟随她们的镜头,和来自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12个国家的20余名来华留学生一起,走进上海市四平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感受海派布艺画的独特。

布艺画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以布为原料,囊括了民间剪纸、刺绣等艺术手法,构思巧妙、富于想象的布艺作品。而四平路街道的非遗传承保护项目“海派布艺”融入了上海生活百态风貌。

在海派布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孟新民的指导下,苏玛和麦伊制作了中医药香囊挂件。香囊的设计融入了中草药,寓意着健康与平安。“原来每一幅布艺画的图案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听了孟老师的讲解,我觉得这些作品特别有生命力。”苏玛说。

麦伊发现挂件里有中草药,不仅好闻还有助于健康,觉得是很有趣的文化融合。

探索非遗传播模式

孙宜学认为,“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非遗故事”是同济大学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践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范例。“该案例以国际学生讲述的中国非遗故事为切入点,以传统中医药、竹编等为载体,将自己的体验感受记录下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以此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非遗。”

在孙宜学看来,经过近5年的摸索与实践,“熊猫叨叨”团队创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国际学生讲好中国非遗故事的“同济模式”,包括实地调研、学科竞赛、文章发表和视频发布。

在该模式框架下,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创建了“行走看中国”故事班,组织国际学生实地调研和体验非遗文化,例如在福建漳州体验古琴制作,在江苏宜兴尝试彩虾捏制,在中医药博物馆了解中医历史,在校园种植中草药……同时,在赶赴各文化遗产地开展实践的基础上,辅以“非遗进同济”等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和中草药摄影比赛等学科竞赛,以此加深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了解与认可并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参与。

“最终,国际学生将这些活动中迸发的思想火花以不同国家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多种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增强受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保护和传承。”孙宜学说。

“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非遗故事”有一个重要目标,即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为了达到预期目标,“熊猫叨叨”团队形成以“熊猫叨叨行走看中国”微信公众平台、微信视频号、抖音、B站等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矩阵。数据显示,目前,各类故事已被国际学生通过20余种语言发布于10余个海内外网络平台。其中,走进雕版印刷、“孙氏太极”、中医药博物馆等多个话题受海内外网友青睐。

在“熊猫叨叨”目前上传至各网络平台的视频中,来自多哥的天赐出镜率颇高。他还记得在刚开始制作短视频时,团队面临不少挑战。“最初,团队规模小,中文水平参差不齐,且都不是传媒专业出身,因此在视频脚本构思、拍摄和剪辑方面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通过摸索、学习,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逐渐形成了‘熊猫叨叨’这个品牌。”

“非遗故事”到“中国故事”

“熊猫叨叨”团队发布的视频不仅呈现了他们眼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生动展示了他们眼中的中国。

团队成员足迹遍及北京、西安、南京、苏州、杭州近40座城市,以中国文化、历史以及中国人的生活等为载体,多维度聚焦中国,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中国发展、中国道路等,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海外粉丝分布在五大洲。

安蕊小时候觉得中国很遥远,中国文化很神奇。这让她感到好奇,从而产生了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到中国留学之后,她会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去看这个曾经觉得神奇的国度。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她会考虑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如果是向法国民众讲述,她会选择可以进行文化对比的主题,因为那样传播效果会更好。在安蕊看来,这正是“熊猫叨叨”团队的优势,即以国际学生的视角来展现真实的中国。

安蕊参加过“熊猫叨叨”团队的几次实地调研活动。“这不仅能让我欣赏到不同的地理景观,还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习俗。我印象深的是到山西,领略了当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古建的魅力,也震撼于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安蕊说。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珍妮和安蕊一样,在2023年加入“熊猫叨叨”团队。她之所以加入其中,是被团队传播中国文化的初衷所吸引。“学习一门语言,仅了解字词和语法是不够的,我相信这个平台可以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及其独特的文化。”珍妮说。

她曾在刚入学不久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中如是描述眼中的中国:“我常常在网上买衣服和日用品,非常方便又快……同济又大又漂亮,所以我在这里常骑自行车……”在她的影响下,弟弟不仅对汉字有了兴趣,还希望将来能到中国学习。

相较安蕊和珍妮,邓大宝是“熊猫叨叨”的老队员,2020年加入了该团队,他眼里的中国有着不一样的风景。“我的高中和大学都在中国读,在此期间多次体验过相关文化活动,积累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因为每个人的背景及经历不同,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视角。”邓大宝说。(本报记者 赵晓霞)

本文配图均来自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14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