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联想卖爆了,但跟AI没啥关系

2025-04-16 11:08:00

作者 | 源Sight 柯基

全球PC市场,联想再度站上巅峰。2025年第一季度,联想以25.9%的市场份额登顶,出货量同比增长4.8%,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3月31日,联想集团2025/26财年誓师大会上,董事长杨元庆的发言更是掷地有声,将AI PC的重要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就在联想高喊“全力冲刺AI PC”的同一时间节点,英特尔却悄悄撤下了赌注,开始弱化AI PC概念,转身投向边缘计算的怀抱。

这是一场上下游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的豪赌。联想押注AI PC,试图用本地算力重塑用户体验;而英特尔却选择转身,将资源倾注到数据中心和云端算力的竞争中。两者的分道扬镳,也揭示了大模型时代硬件创新的尴尬处境。

技术变革的浪潮从未停歇。DeepSeek等大模型的崛起,让本地算力的价值被重新评估;AI智能体的普及,则可能将PC的升级周期拉长至七年以上。这些变量,正在无声地瓦解联想AI PC的商业逻辑。

英特尔的选择并非孤例。英伟达、AMD早已在算力市场布下重兵,微软的Copilot也在云端与本地之间摇摆。联想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尚未成熟的替代供应链,一边是逐渐模糊的市场需求。这场博弈的结局,或许将决定整个PC行业的未来格局。

“领跑者”的孤注一掷

毋庸置疑,联想是PC市场的“老大哥”。

Gartner在4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是硬邦邦的证明。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1527.5万台,市场份额高达25.9%,这意味着,全球每卖出四台电脑,就有一台是联想的。

由AI生成的联想电脑概念图

Gartner指出,全球PC市场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美国和日本两个关键市场的出货量激增。在美国,供应商为规避关税影响而增加库存,推动了PC出货量同比增长12.6%;在日本,Windows 11更换需求和Chromebook的普及带动了15.6%的出货量增长。

这种市场地位,是联想敢于All in AI PC的最大底气。

正如杨元庆在联想集团2025/26财年誓师大会上所言,AI PC是联想未来增长的关键引擎。他强调,联想将把AI PC作为未来几年最重要的战略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全力冲刺。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展露了联想在AI PC赛道上破釜沉舟的勇气。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就在联想铆足劲,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隐隐感觉到一丝“寒意”。这份寒意,并非来自于市场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曾经亲密的盟友——英特尔。

曾几何时,英特尔是AI PC概念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推动者。在过去的几年里,英特尔不遗余力地宣传AI PC的未来前景,并将其视为PC产业的下一个增长点。英特尔的芯片,也一直是AI PC的核心驱动力。

但随着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的走马上任,一切似乎都变了味道。这位新掌门人,似乎对“AI PC”概念兴趣寥寥。在公开场合,鲜少提及AI PC,即便偶尔提及,也只是将其置于“边缘计算”的宏大叙事之下,更像是为英特尔的边缘计算战略“打个下手”。

对比新任CEO上任前后,英特尔对AI PC截然不同的态度,不难看出,这家芯片巨头正在进行一场战略大转向。

这对All in AI PC的联想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就像一位孤身闯入“无人区”的探险者,原本以为有可靠的向导同行,却突然发现,向导已经悄然离去,只剩下自己孤军奋战。

英特尔的“算盘”

英特尔的战略转向,绝非一时兴起,更不是简单的“人走茶凉”。

这背后,是芯片巨头基于自身利益和市场格局,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选择”。表面上看,英特尔弱化AI PC,似乎是对AI PC前景的“不看好”。但实际上,英特尔并非不看好AI,而是看到了更广阔的AI“钱景”。

由AI生成的英特尔芯片概念图

根据2024年财报数据,英特尔的数据中心和AI组(DCAI)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4%,占公司总营收的24.1%。是全年巨亏之下,为数不多的亮点。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大模型的崛起,正在打破AI算力市场的垄断格局,它们降低了大模型的使用门槛,也弱化了AI对硬件的“刚需”。

这意味着,大模型不再过度依赖昂贵的 GPU,这让一度被边缘化的 CPU,看到了在 AI 时代重新证明自己的曙光,让英特尔有机会在AI算力市场,与英伟达、AMD等老对手再掰一掰手腕。

相比于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市场前景尚不明朗的AI PC,AI算力市场,无疑是更加广阔,更加核心的战场。对于英特尔而言,与其在AI PC这种“边缘赛道”上投入重兵,不如将资源集中到AI算力市场,争取在更核心的领域,夺回昔日的荣光。

更何况,AI PC的未来,也并非一片坦途。

随着AI智能体的日益成熟,AI应用的入口,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未来的AI应用,可能不再需要依赖本地的PC算力,而是通过云端的AI智能体,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

AI智能体的普及,很可能“颠覆”传统的PC硬件升级周期。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PC设备,就能连接到强大的云端AI算力,体验各种AI应用。

在这种情况下,AI PC很可能沦为“PC盒子”,成为连接云端AI算力的“终端”。PC硬件的价值,被大大弱化。传统的PC厂商,也将面临“管道化”的风险。

这或许也是英特尔对AI PC未来发展路径,感到担忧的原因之一。与其押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边缘赛道”,不如抽身而退,将资源投入到更加确定,更加核心的AI算力市场。

英特尔的“退出”,看似“无情”,实则“理性”。这是一家商业巨头,在时代变革面前,做出的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AI PC的“无人区”

英特尔的战略转向,让联想在AI PC的赛道上,顿感“孤单”。

不可否认,AI PC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AI技术的加持,有望为PC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打破PC市场持续多年的“寒冬”。

但同时,AI PC也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和市场风险。

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的崛起,云端部署的算力优势让本地硬件的AI需求显得多余。用户不再需要一台“性能怪兽”来运行复杂的AI任务,只需一个浏览器和稳定的网络连接,就能通过云端调用强大的模型能力。

微软Copilot的普及更是加速了这一趋势。这款智能体工具几乎覆盖了AI PC所能提供的所有功能——从语音识别到图像生成,从代码辅助到文档处理。

用户发现,与其花高价购买一台标榜AI性能的PC,不如直接订阅软件服务。联想曾将AI PC视为翻身的关键,而英特尔则将其作为芯片业务的增长点。如今,两者的战略似乎都被大模型技术“釜底抽薪”。

大模型技术的崛起并非偶然。它的背后是算力资源的集中化和软件生态的成熟。云端服务器可以动态分配算力,而本地硬件却受限于物理限制。这种不对称的竞争让PC厂商和芯片巨头陷入被动。

况且,在AI PC赛道上,联想并非没有竞争对手。

惠普、戴尔等PC巨头,也在积极布局AI PC市场。高通、AMD等芯片厂商,也在加大AI PC芯片的研发投入。甚至苹果这样的消费电子巨头,也可能随时“跨界”入场,搅动AI PC市场的“一池春水”。

长期以来,联想依赖“贸工技”模式,在PC市场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的渠道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

而从CPU到操作系统,从核心算法到关键零部件,联想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合作厂商。这种对供应链的过度依赖,在“自主可控”成为时代强音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敏感。

当然,联想也在积极加大研发投入,试图补齐技术短板。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比如,联想若坚持AI PC路线,必须快速调整策略,转向ARM架构或自研芯片。而这,也很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英特尔的“撤退”,或许只是博弈的开始。行业洗牌的信号已经清晰可见,而那些能够快速适应新规则的企业,才可能在这场变革中存活下来。联想的“智能体+终端”模式能否赢得市场认可,仍需时间验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AI PC 的未来,将不再由硬件厂商独自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