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林海深处的守望者——记呼玛县金山林场瞭望员唐国才和他的林海灯塔

2025-04-17 11:53:00

在大兴安岭呼玛县金山林场的苍茫林海中,一座24米高的防火瞭望塔孤悬山巅,50岁的唐国才与青山为伴,以不足5平方米的瞭望塔为“家”,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用半生时光化作森林的眼睛,守护着祖国北疆的绿色屏障。

4月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大兴安岭也进入了森林春季防火关键时期。今年4月1日一早,唐国才就整理好上山需要的行囊和物资,在两只田园犬老伙计的陪伴下,乘着林场的护送车前往35公里外的骆驼脖子瞭望塔,开启长达8个月一个人的守护。

35公里听着不远,但道路却异常难走,不仅要跨过一条河,刚刚解冻满是泥水的山路让性能超强的越野车也步履蹒跚。

金山林场瞭望员 唐国才:我这(瞭望塔)两边儿都守着两条河,每年不早点儿上的话,河一开化过不来了,路不好走,雪一化了之后泥泞,车上不来。大概是七十多里地,就是开车的话得两个多小时,因为道路不好走,就是慢走也得2个多小时才能到。今年雪大,不把道上的雪推出来,根本就上不来。

车辆缓慢地在山间行驶,覆盖在道上的积雪、冰面容易导致车轮打滑,非常考验驾驶员的技术。大概行驶了20分钟,积雪和泥泞路段逐渐增多,车上的瞭望员脸上没有了笑容,透过窗户紧盯前方的道路。车辆行驶至塔道一半的地方,呼玛河水融化和上坡的泥泞地迫使车辆停了下来,越野车驾驶员用车载牵引绳,牵引着车辆艰难地攀爬,靠着大家顽强的毅力和耐力,两个多小时后终于登上骆驼脖子峰顶,到达塔房。卸下给养、物资,唐国才和林场工作人员简单地收拾下塔房,便立刻为大家准备午餐,补充体力。

金山林场瞭望员 唐国才:头一天上塔,这么多人陪我,马上就“孤家寡人”了,条件艰苦一些,大家对付吃口。

经过短暂的休整,唐国才和前来护送的工作人员一起插上新的防火旗,清理出上塔路的积雪,上塔开始新一年的防火瞭望工作,用电台向防火指挥部定时报告所负责区域天气形势及森林防火监测情况。骆驼脖子防火瞭望塔位于金山林场施业区内,在海拔408米的骆驼脖子山顶上,是林区防火不可或缺的一座防火设施。由于交通极不方便,常年与蛇鼠蚊虫为伴,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每年春、秋两个防火期将近8个月的时间不能和家人团聚,每到防火期唐国才就开始与世隔绝,每天重复着上塔瞭望、下塔休息的枯燥生活,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简陋塔房,就是他的生活和工作居所。一个简易炉灶,一铺土炕,这一干就是多年。

金山林场瞭望员 唐国才:我从事这个瞭望员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生活比较单调一些,但是作为一名瞭望员,守护着这片大森林感到很自豪,我热爱这份工作,也会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坚持下去,守护好我们的大森林。

瞭望员的工作看起来简单,甚至有些枯燥,但是责任重大。唐国才踏遍了瞭望塔周围十几平方公里的林区,每个山头地形、地名、道路交通、林情、火源状况,他都已熟记心中,结合自己的观察实践和学习其他瞭望员先进经验,圆满地完成了防火期的瞭望任务,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而今,他依然一如既往地守护着群峰连织、绿意深浓的兴安岭,用他那明亮的双眸,执着而深情地向远山眺望,只为守护脚下这片绿海的平安。

【记者手记】在智能化浪潮席卷山林的今天,瞭望员们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绿色长城,用青春、孤独与热爱,书写着人与自然的共生篇章。正如唐国才所说:“守好林子,就是守好自己的家。”在这片广袤的林海中,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生态安全的未来。

(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 信息来源:呼玛县融媒体中心 摄影:王婷 张鹏宇 谷佳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