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返乡创业十年 在内江威远大山里种出一片片绿色茶园 | 美好生活在“蔗”里
封面新闻记者 伍雪梅 摄影报道
4月10日,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龙洞村,大山里阳光明媚、春风微拂。威远县村上村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聘请的采茶工人,三三两两穿梭在那一片片翠绿的茶园里,用机器收割鲜嫩的茶叶。这些茶叶,就是当地的致富叶。
越溪镇位于中国优质茶产区“黄金纬度带”上,茶叶种植面积1.2万亩,建成茶加工厂2个,已形成“一山七园”产业布局。其中,3600余亩的茶园由返乡创业大学生李强和他的几名小伙伴历时十年打造而成。从茶叶“小白”到致富带头人,如今,李强不仅在家乡把自己的事业干得有声有色,还带动了该镇茶产业的发展和周边群众就业。

李强(右一)和李波(左一)正在茶园里交流。
大学生回乡创业十年 荒山变成了千亩茶园
“我们茶园地处海拔700多米的高山之上,常常云雾缭绕,土质好,茶品质好,不管是鲜叶还是干茶,都不愁卖!”行走在茶园里,看着漫山遍野的茶树,李强一边介绍茶园的优势,一边回忆起他的创业经历。
李强,1985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龙洞村人,从小热爱着这片养育他的土地。2009年,他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前往上海闯荡,从事高尔夫球场的开发和设计工作。在一次项目建设中,由于规划设计原因,一大片茶园被该项目占用。“太可惜了!如果茶树能长在老家的山上,那肯定能枝繁叶茂!我为什么不能回家去把那些荒山变为茶园呢?”有了这样的想法,在到处打听了茶产业前景后,2015年,李强和另外两名大学生何涛、辜华兵一起回到家乡龙洞村,流转300亩土地建立种茶基地,并成立威远县村上村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了他们全新的事业。
李强告诉记者,他起初对茶叶种植、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等一窍不通。为了能尽快熟悉这些情况,他曾到有丰富种茶经验的农户家中住下来,天天义务为茶农们打理茶园、采茶等,寻求种茶“秘方”,长达半年之久。
在茶园建设初期,他们遇到过资金链断裂、经验不足、技术不够、没有销路等重重困难。但是,这些困难在他们自身的努力中,在当地龙头企业、政府、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一个个得以解决。

进入机器采摘期的茶叶。
一步步摸索至今,李强和家人在龙洞村和平安村分别建成茶园2400亩、1200亩,并注册了商标“穹窿雨露”。2024年,李强的企业实现产值六七百万元。为了实现茶产业连片发展,将事业做大做强,当初和李强一起创业的两名小伙伴,也在邻村打造出千亩茶园。他们在一边经营各自的茶园时,一边还把茶叶种植管理技术教给当地农户。
据了解,目前,越溪镇已成立有影响力的茶叶专合社6个,成功注册“穹窿雨露”“浩毓白茶”茶叶品牌,现已实现原料、加工、销售、品牌“一条龙”发展。2024年,越溪镇春茶总产值实现3400余万元,带动了周边2000余人就业,为农户增加了包括土地流转费用、采茶工费、日常管理务工费等在内的纯收入4400余元,还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6万余元。
“受天气影响,今年的茶突然长势很快,根本忙不过来!”据越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段时间正值春茶采摘高峰期,全镇每天都有1800名以上的工人在各村茶园里采茶。

李波(左一)、李强(左二)行走在茶园里。
引进新人才扎根乡村 科技赋能茶园发展
李强和小伙伴们的茶园发展起来了,成为越溪镇产业发展、助农增收的重要力量,如何利用科技赋能茶园发展又成为了李强思考的新问题。
在采访途中,记者注意到了一直和李强探讨茶园管理的李波,也是一名刚刚返乡创业的大学生。

采茶工人在茶园里忙碌。
1990年出生的李波毕业于西华大学,此前一直在成都从事工程项目工作。今年初,作为越溪镇“女婿”的李波受到李强的影响,选择加入村上村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一名技术人员。同时,两人创办四川翼丰智飞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采购了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为茶园插上科技的“翅膀”。
“我是‘飞手’,以后茶园都是使用无人机进行打药、施肥,茶园管理效率将大幅提升。”李波说,以100亩茶园为例,如果人工打药、施肥需要五六天才能完成,而使用无人机管理只需要两三个小时。“接下来,这些高效率的管理方式我们还将在周边推广,让科技赋能更多的茶园发展!”

茶园实现无人机管理。(受访者供图)
看着远方的青山,李波满怀憧憬:“相信我们的茶园会越来越好!我们将借着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的东风,采购更多现代化设备,让茶园管理效率更高,茶叶品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