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解锁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交通大学国际中文日活动开幕
新京报讯(记者刘洋)今年的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的主题为“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4月18日,在北京交通大学东校区科教大楼内,一群身穿汉服的留学生在走廊内闲庭信步,有些留学生穿上大褂玩起了投壶等传统游戏。当日,北京交通大学国际中文日活动举办,该校留学生通过中文学习与趣味体验深度融合,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留学生们体验包汤圆活动。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科教大楼的负一层是国际留学生的教室,4月18日下午,这里被装扮成了一个“文化大观园”,电梯门一开,一群群穿着中国传统服饰的外国留学生让人眼前一亮,他们手持“通关文牒”、仿佛穿越回中国古代,开启文化探索之旅。在“竞技场” 里,留学生们通过投壶、孔明锁等传统游戏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巧思;“皮影馆” 内,学生们用简洁的中文操控皮影,演绎着《西游记》《盲人摸象》等传统故事;“经典” 传诵区域则是挑战诗词背诵,诗歌下方标注了拼音,留学生们边拼边读,和同场的中国学生学习如何抑扬顿挫地吟咏,现场笑声不断……

留学生们了解中国诗歌。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不仅如此,该校还把古琴、竹笛、葫芦丝等中国乐器,打月饼、搓元宵的器具,以及麻将、象棋等传统棋牌一起搬进了会场,活动丰富有趣、雅俗共赏。“我最感兴趣的是茶道的体验,在我的家乡,用热水泡茶就行,特别简单,中国的茶艺很复杂,我学会以后可以给家人泡茶,教他们养生。”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研一学生唐一泓(中文名)来自土库曼斯坦,她身着黑色汉服,马尾扎得很高,看起来像古代的武将。来自苏丹的机械工程专业大一学生马昊则头戴儒生帽、把自己打扮成书生,他喜欢皮影戏,在演绎的过程中还锻炼了自己的中文。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还设置了奖励机制,学生们手中的“通关文牒”可以集章,在三个游戏点体验并盖章成功就能解锁“御膳房”和“非遗手工坊”,可在其中体验制作糖画、品尝花茶,或体验书法临摹、竹编等非遗技艺,领略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最终,盖章最多的同学荣获精美的汉服及“翰林学士”称号,成为这场文化之旅的“大赢家”。

留学生全程用中文给大家表演皮影戏。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本次活动的最大特色在于沉浸式体验,留学生们将在各种活动中对中文魅力进行深度挖掘。”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刘晓芳介绍,已连续举办4年的北京交通大学国际中文日活动,是对中文魅力的深度挖掘,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今年的活动将覆盖约三百名留学生。提到今年的活动“亮点”,刘晓芳介绍,今年活动以学生们为主导,读中文课和国情课的留学生事先通过查阅资料、学习技法,再在现场摆摊,教给前来体验和互动的学生们,“中文日活动创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场景,平时课堂上只是老师教、学生听,今天就把学习的中文知识应用到了传统文化的场景中,借此加深其对中文的理解。”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