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电影+旅游”看城市文化消费新范式

2025-04-24 09:38:00

作者:周 丹

人间四月天,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如期而至。为期9天的时间里,透过北影节这扇“光影之窗”,不仅可以看见影片与影迷双向奔赴,还可以洞见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过去与现在,感悟中国电影兼容古今、交融中西的时代气象。

为了让更多观众认识到影片的独特价值,深入了解电影发展历史,在电影节举办期间,北京市推出12条“跟着电影去旅游”线路,涵盖北京的各类电影主题打卡点。

“跟着电影去旅游”看似寻常,实则是北京对文化消费逻辑的一次大胆重构——通过电影这一大众媒介,撬动城市经济、文化、空间的多维价值裂变。这一举措背后,既反映出城市文化消费新范式,也折射出文化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

传统文旅项目往往依赖历史遗迹或自然景观,而北京此次推出的线路如“前门大栅栏·中国电影寻根游”“故宫以东·都市爱情浪漫游”,本质是将城市空间转化为电影叙事场域。游客手持电影票根兑换餐饮折扣、享受酒店住宿特惠,表面上是一种促销手段,实则是将观影行为延伸为沉浸式消费链条。这一设计巧妙地将电影节流量转化为城市消费增量。更具启示性的是,怀柔区推出“电影主题列车”串联网红打卡地,将电影节分会场与民宿、景区联动,形成“影都”品牌生态圈。此类实践表明,“电影+文旅”绝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资源整合重构消费场景,实现从单一票房经济到全域消费经济的跃迁。

北京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电影取景地资源,但一段时间以来,这些资源多以零散状态存在。此次规划的12条观影路线,本质上是对城市文化资源的系统性重组。例如“古北水镇·长城脚下取景游”将《长城》等影片的拍摄地转化为文旅地标,而“北京中轴线·经典电影回忆游”则通过《霸王别姬》《老炮儿》等作品唤醒集体记忆。这不仅唤醒了沉睡的文化资产,更以电影为媒介重构了城市叙事——游客不再是被动的观光者,而是成为电影情节的参与者。

尽管“电影+旅游”模式前景广阔,但仍需警惕两个误区。一是IP转化流于表面,若仅将取景地作为营销噱头,忽视文化内涵挖掘,易导致同质化;二是短期效应依赖,若缺乏持续内容供给与配套服务,热潮褪去后难免陷入疲软。因此,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不妨建立“内容创作-场景开发-运营服务”的全周期机制。如联合影视公司开发主题线路剧本杀、推出电影衍生文创、培训影旅向导等,让光影经济从“节展爆款”发展为长效引擎。

北京此次尝试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文旅消费,还在于验证了一种可能性:当电影从银幕走向街道,文化消费便具备了重塑城市空间的力量。进一步而言,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电影基因”植入城市肌理,让游客在漫步中自然感知文化脉络,而非被动接受商业包装的文化快消品。若能做到这一点,“跟着电影去旅游”或将成为中国城市转型升级的经典样本。光影交织之处,恰是对城市文化生命力作出的鲜明注脚。(周 丹)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