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志存高远的读书人——南振中

2025-04-24 10:06:00

我1973年进入新华社工作,1995年调到新华社总编室,协助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分管国际新闻报道领域的工作。他的著作《大学该怎么读书——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曾在“新华荐书·新春书单”(第一季)中被专家一致推荐为10本推荐书之一。当时的推荐语是由我写的。

在新华社,我们都称他为老南。这是新华社过去的传统,都称老某、小某或直呼其名。现在,老南的《大学该怎么读书——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增订本)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

老南从新华社总编辑、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岗位退出后,回归母校郑州大学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通过75封书信与青年学子展开深度对话,将新闻人的严谨、教育者的热忱与终身学习者的洞见融于一体。增订本在原作基础上进一步回应数字时代的学习挑战,为当代大学生构建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成长坐标。

一、“以学立身”新闻实践人与教育工作者。

老南在书中展现了“以学立身”的典范形象。曾回忆说,大学时期在郑州大学图书馆的时间最多,积累了深厚学养,中年以新闻人的敏锐洞察时代脉搏,晚年又以教育者的身份投身育人实践。这种一生学习的精神贯穿全书:从凌晨三点起床回复学生信件,到通读3561页《列宁选集》的毅力,再到年逾古稀仍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探索,他身体力行诠释了“本领恐慌感”的积极意义。书中特别强调“学习的三个层次”——被动学习、职业驱动学习和终身热爱学习,其本质是对“大学教育终极目标”的哲学叩问: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培养终身学习者、构建精神人格的熔炉。

二、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学习,形成他自己特有知识建构框架。

《大学该怎么读书——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增订本)以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为线索,思考构建新闻工作者和后备军的知识体系,形成三个递进维度:

1.改进方法。针对数字时代的阅读困境,提出“珍珠串联法”——将碎片化时间视为散落珍珠,通过主题阅读、笔记系统、数字图书馆等“银线”串联成知识体系。

2.跨界阅读。作为新闻教育者,老南提出“新闻后备军知识圈”理论,包含社会科学通识、新闻专业素养、细分领域专长三个同心圆。

3. 提升修养。书中将“勿忘人民”的新闻伦理与“健心要诀”(快而不急、忙而不乱、累而不烦)的人生智慧结合,揭示专业素养与人格修为的共生关系。其引述沙叶新话剧《陈毅市长》中“闲谈不超过三分钟”的细节,生动诠释时间管理与职业敬畏的统一。

三、增订本的突出价值在于对新的传播环境中新闻后备军的阅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提升新的传播环境中对于阅读的认知:批判性分析“电子阅读高遗忘”现象,提出“双轨笔记法”——电子笔记快捷记录、纸质笔记深度消化,并推荐构建个人数字知识库,实现信息的高效检索与重组。

——“硬读”仍然是基本路径:针对短视频时代注意力碎片化问题,借鉴建筑大师贝聿铭“简单即美”的理念,主张通过“硬读”训练思维深度。书中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霍夫曼通过教授大一课程深化理解的案例,证明“输出倒逼输入”的有效性。

——提升判断力是读书重要目标。在算法推荐盛行的背景下,强调“自主选书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比《枪炮、病菌与钢铁》与《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的阅读价值,引导学生超越流行书单,建立个性化知识树。

老南今年已经年过80了,但读书是他一生的爱好。他曾和我开玩笑说:“现在,我读书完全是一种爱好,就像提着鸟笼遛鸟的大爷和摆弄花草的老年人一样,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

(马胜荣,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本文摘编自马胜荣在《大学该怎么读书——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增订本)》读书分享会上的发言)

《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增订本)》

南振中 著

ISBN 978-7-5166-7893-0

新华出版社 2025年4月

定价:8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