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警察能让“哑巴证人”开口“说话”,靠“捡漏”拿下广西第一!
覃剑锋,1997年7月入警
2003年起扎根痕迹比对岗位22年
累计比对超10万枚痕迹
锁定6000余关键线索
助力破获千余起案件

覃剑锋在阅读案卷。
荣膺
广西公安榜样人物、全区优秀人民警察、
全区模范人民警察等称号
分别荣立个人一、二、三等功
"比对出来了!"
——这句暗号他喊了6000次
在陆川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刑事技术室副主任覃剑锋是大家的“好帮手”,每当案件陷入僵局时,他的一句“比对出来了”总能让大家欢呼雀跃。
2024年10月3日上午9时许,陆川县公安局刑侦大队的小林突然接到任务通知:辖区古城镇八角村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请前往现场勘查。
在现场,小林成功提取到一个关键痕迹。
“受害者家中虽然有监控设备,但录像保存期短,已经被后面的记录覆盖,且家属报案不及时,应尽快进行痕迹比对。”大家一致研判,并决定让覃剑锋攻关。
“锋哥忙了一上午,让他歇会儿吧。”下午2时,同事小林将痕迹发至覃剑锋工作账号。
不料5分钟后,覃剑锋已冲进办公室:“必须抢在数据失效前!”经过1小时高强度比对,他成功锁定嫌疑人特征。

五天后,四名跨省流窜作案的盗贼落网,20万元财物完璧归赵。失主领回失物时直呼:“民警神了!”
据统计,从事痕迹比对工作22年来,覃剑锋共检验比对出6000多个痕迹。这意味着,经过他眼睛的各种痕迹不下10万个。他形容痕迹比对如同“让哑巴证人开口”——每一个微小纹路都可能关联着正义的答案。
"捡漏"比对法:
从"磨"同行到"斗"高科技辅助
“比对技术从光靠肉眼筛查,到现在的借用高科技辅助,需要学习各种新技能。锋哥硬是一步都没落下,太难得了。”覃剑锋学习的毅力和精神让年轻同事敬佩。
以前,比对资源稀缺,覃剑锋就想方设法给自己的“仓库”“补料”。为了增加比对“原材料”,他到处“磨”同行。
就这样,他将庞大的比对资源通过“粗读”再到“精读”再到“刻录”,将自己大脑整合成存储比对资源的“数据库”,最终形成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捡漏”比对法。得益于这一方法,他的痕迹比中率逐年上升。
近年来,随着“智慧”警务的广泛应用,覃剑锋也面临新的挑战。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痕迹比对技术,覃剑锋主动“迎战”,学习“智慧”警务新科技。他每天眯起眼睛,仔细研究软件的新功能,不厌其烦地点击每一个菜单按钮,一步步尝试。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如今的覃剑锋已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新系统,并将新系统运用得炉火纯青。2024年,他运用新系统,比中330个痕迹。

2021年和2022年,覃剑锋凭着过硬的技术,在全区刑侦部门痕迹破案会战中连续两年勇夺桂冠。2023年,他又拿下全区第二名。
熊猫眼英雄:
让"哑巴证人"说话
2024年12月,山区通信基站5台空调外机被盗。现场仅存一枚缺损痕迹,且被盗时间跨度达数月。
“再模糊的痕迹也是密码!”那些天,覃剑锋将这个“方寸”大小的痕迹放大数倍,反复进行360度的轨迹分析。
“他眼睛肿得像熊猫,还在念叨角度偏差0.1毫米的影响。”办案民警回忆。最终,凭借着超常的毅力和对细节的敏锐洞察,覃剑锋终于锁定了关键线索,锁定惯犯团伙,避免价值百万元的基站设备遭殃。

走进“覃剑锋工作室”,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痕迹令人眩晕。这些被年轻侦查员称为“天书”的图案,却是他守护平安的密钥。“每个纹路组合都是独家‘方言’,听懂就能破案。”他笑称。
22年来,他培养出多名技术骨干,面对“广西公安榜样人物”荣誉,他仍坚持:“我只是给破案搭把手,真没什么可说的。”
电脑前,覃剑锋正比对新痕迹
屏幕蓝光映着他鬓角白发
那些被放大的纹路里
藏着比语言更铿锵的答案
所谓传奇,不过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