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法助力民企绘就更大发展蓝图

2025-05-09 08:57:00

许维鸿

5月8日,国新办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该法将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紧扣改革开放的节奏,从初期出口导向型经济时期的工业化积累,到后来全面城镇化带来的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红利时期,民营经济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5670.7万户,是2012年的5.2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012年的2.8万家增长至42万多家,占比由62.4%扩大至92%以上。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科技振兴、乡村振兴、共建“一带一路”等成为新阶段的发展重心。即将正式实施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更是赋予民营经济以新的发展机遇,将助力民营企业绘制更大的发展蓝图。
首先,民营经济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科技创新产业竞争变得愈发激烈,中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都在发力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中国要想脱颖而出,除了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充分利用世界工厂的优势,采取“科技+产业+金融”模式,通过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共同配合、高效率地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用实践检验不同科研方向的市场潜力。这种市场化、精细化、多样化的发明成果转化模式,将最大可能地通过民营经济、通过市场化的公平竞争环境来实现。
值得欣慰的是,以DeepSeek、宇树机器人为代表的市场化新技术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开始认真学习杭州等先进城市经验,搭建各具特色的发明成果转化平台,升级招商引资模式,为民营企业投资“产学研一体化”项目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合发文,支持多样化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助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多样化的产业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
其次,民营经济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中国地大物博的自然禀赋,让三农的现代化投资需要市场化底层驱动,需要多样化筹集发展资金,还需要激发广大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换言之,中国乡村的产业进步,不能单靠各级财政的长期补贴,也不能只简单通过土地大规模集中,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全面增加乡村的资本密度,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和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切实广泛提高乡村生产力水平和务工人员工资水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搭台,让更多城市人才和资本主动走向广阔乡村,形成因地制宜的县域经济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只有民营经济在乡村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发展差距才能进一步缩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再次,民营经济还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高度的战略定力持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展共建国家的巨大潜在市场。这样的努力已初见成效。刚刚结束的第137届广交会再创佳绩,超过60%的外商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年轻一代的中国企业家更是扩展交易边界,积极寻找从贸易合作向产能合作升级的路径,品牌共建和投资建厂早已悄然展开。中国外贸和跨境投资的升级,让中国经济更有韧性,不惧任何形式的关税讹诈。当然,不同于发达国家,不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贸易和投资立法、监管领域还缺乏成熟的体系和经验,需要中国企业逐渐摸索、适应。这种“细活儿”显然更多需要依靠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深耕上百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经济体。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民营经济必将拥有更大的国际舞台。(作者是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