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超级出片的成都麦垛“瑞士卷”去哪儿了?

2025-05-22 17:03:00

连日来,成都平原多处麦田收割后,麦秆被卷成“瑞士卷”走红网络,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往周边各处打卡。那么,这些“瑞士卷”最终去了哪儿?

走进位于成都双流的锦城绿道凤求凰公园的麦田,记者发现,这里的“瑞士卷”正在运往100公里外的德阳中江,通过生物质发电提供电能,燃烧后灰烬还作为有机肥料反哺农田,实现“从农田来,回农田去”的绿色循环。

从成都到德阳,“瑞士卷”这一段奇妙旅途,为成都都市圈增添了一个关于丰收的绿色注脚。

为什么不用作饲料?据公园正在劳作的工人说,这里的秸秆比较湿润,打包后温度变高,很多已变质,不能作为牲畜饲料。据他介绍,部分“瑞士卷”可直接用机械粉碎后返田,经腐烂后变成有机肥,肥沃土地。

眼下,大多数“瑞士卷”被运往100公里外的光大城乡再生能源(中江)有限公司,作为生物质燃料用于发电,所产电力直接并入国家电网。

厂区内,圆柱形秸秆捆包完成跨区域“迁徙”后,即将开启变废为宝的新生之旅。龙门吊机械臂精准抓取秸秆包,投送至破碎车间。经过大型粉碎机的精细处理,秸秆被分解成细碎纤维状物料,随后通过封闭输送系统运往生物质锅炉。在电厂的中央控制室内,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实时跳动着各项运行数据。工作人员正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对发电全流程进行精准管控。

“当前,小春秸秆日均进厂量约150吨,日均掺配焚烧约50吨,预计本季秸秆进厂量6000-10000吨,能够为本地带来180万-300万元的经济效益。”据光大城乡再生能源(中江)有限公司综合部负责人介绍,玉米秸秆发电约850KW·h/t,麦秸秆发电约780KW·h/t,通过这种资源化利用方式,企业每年可消纳生物质燃料约30万吨,累计发电量达2.4亿度。

记者了解到,除双流区外,来自成都郫都区、绿道等的农作物秸秆也陆续运送至此进行处理。通过“秸秆-燃料-电力”的绿色循环模式,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

除小麦秸秆外,油菜等农作物秸秆也可采用同样方式进行处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打包后的秸秆经生物质发电利用后,产生的有机肥料将全部还田,为下一季农作物生长提供养料。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席秦岭 李小岚 记者 卢佳丽 供图 双流融媒、中江融媒

编辑:段琪琳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