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过天桥:从“禁止骑行”到“暖心适配”
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7月9日讯(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宋万春 文/图)在泉州,电动车是市民日常通勤的“主力军”,但不同的人行天桥,对电动车的“友好度”却大相径庭。近日,东海“四瓣花”天桥正式投入使用,还专门为非机动车规划的慢行道,成了电动车通勤族口中的“暖心设计”。记者走访中心市区部分人行天桥发现,不同天桥在非机动车通行的设计上有显著差异,这也折射出城市交通设施对民生需求的响应变迁。
在宝洲街人行天桥入口处,蓝色标志牌醒目标注“非机动车禁止骑行”。记者注意到:天桥坡道由台阶与两边的窄斜坡组成,其中斜坡约1米宽,表面铺设的瓷砖虽有纹路,但长期使用后磨损严重,其防滑能力已“大打折扣”——尤其遇到雨天,电动车推行时稍不注意就会打滑。即便有禁令,仍有不少市民为图方便冒险骑行。外卖配送员小李为赶时间还是骑车冲了上去:“知道违规,但推起来不仅累还浪费时间……”小李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

宝洲街人行天桥入口处贴有禁止骑行的标志,但仍有市民骑行通过。
泉州师范学院门口的人行天桥经过改造,铺设了粗糙面刻槽防滑地砖以提升防滑性,同时天桥一侧为台阶、一侧为斜坡,实现了“人车分流”。不过,较大的坡度仍让通行体验打了折扣:骑行时需格外用力保持平衡,下坡时又得时刻控速防冲,即便推行也因坡度较大而费力。“改造过后变化还是挺明显的,下雨天也不会打滑了。”市民陈女士坦言,但坡度还是有些陡,上坡骑不动,下坡又冲太快,车多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担心。

泉州师范学院门口的人行天桥经过改造,有的市民选择推行,有的选择骑行通过。
相比之下,东海“四瓣花”天桥的非机动车道则令人眼前一亮:蓝红双色防滑路面平整流畅,坡道坡度平缓、曲线过渡自然,电动车骑行时稳定顺畅;空间规划清晰,非机动车与行人通道分离,避免冲突。“终于不用推车过桥了!”通勤族林女士点赞,“新建天桥考虑到电动车需求,不仅通道宽且坡度平缓,早晚通行高峰都不会拥挤。以前过马路不但要等红绿灯,而且还要和汽车混行,现在3分钟就能顺畅通过,方便太多了。”

“四瓣花”天桥慢行道,骑行通过时稳定顺畅。
针对不同天桥的通行特点,相关部门特别提醒:
老天桥:
此类天桥大多未实现人车分流,或地砖防滑能力下降,上下坡时务必下车推行,切勿违规骑行,以免车辆失控,引发摔倒、剐蹭事故;推行时需握紧车把,缓慢移动,与行人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磕碰。
经过改造的天桥:
虽经防滑处理、实现人车分流,但因坡度仍较大,骑行时上坡费力易失衡、下坡难控速易冲滑,通过时尽量下车推行;推行时注意脚下,主动避让,不抢行、不并行。
新建天桥(含慢行道的天桥):
虽坡度缓、通道宽,仍需减速慢行,尤其转弯、下坡处需轻刹控速;严格在非机动车专用通道内行驶,不占用行人通道,不随意停留;高峰时段主动礼让,遇行人穿行提前停车,共同维护安全有序的通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