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历史建筑“日常融入”之道 四位专家论道城市更新活化路径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8月31日报道:昨日,静安里·唐宅海派会客厅携手徐航艺术特展设计论坛举行。活动以"历史建筑回归日常"为核心主题,汇聚文化学者、建筑专家与艺术名家,通过深度对话将百年建筑活化智慧从专业领域推向公众视野,共探城市更新与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新路径。

高丹、刘培爽、郑东旭、徐航四位专家分别从技术更新、运营活化、修缮传承维度,以外滩国际大厦、慎余里、愚园路老洋房等经典案例为切口,解码历史建筑的蜕变逻辑。他们达成核心共识:真正的活化,是让建筑成为城市演进的“参与者”,让文化记忆成为市民生活的“可触摸之物”。
以“弹性更新”打造城市“活节点”
“历史建筑不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而是能与不同时代需求对话的'弹性空间'。”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设计中心总建筑师高丹,以《融入城市演进的建筑更新》为主题,结合外滩国际大厦、上海老市府大楼案例,诠释“兼顾当下需求与未来可能”的实践逻辑。

作为外滩“第一立面”罕见的新建筑,外滩国际大厦改造以“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破题:外观采用“消隐式更新”,通过适度更替外立面材料延续主体风貌,自然嵌入外滩天际线;内部以“空间织补”实现功能跃升——打通二层局部楼板塑造通高入口大堂,织补2-3层通高边厅形成连续办公区,将六层设备移至屋顶拓展顶层观景办公区,最终让建筑既承载高标准金融办公功能,又呼应外滩历史肌理。
从“老材料考古”到“策展空间”的温度传递
“31500块青砖、44000块红瓦、9色K.H.水泥花砖——这些是慎余里的'记忆密码'。”OUR都市再生总经理刘培爽以上海总商会、苏河湾慎余里为例,揭示活化核心:“不是修得'像过去',而是让过去的痕迹被当代人'读懂'并愿意走进来。”

慎余里复建时,团队对老材料开展“考古式”整理:青砖上“陈和茂出品”的字迹,与1935年《吴江县政》“芦墟镇砖瓦运销沪渎”记载相互印证,还原近代物资往来;老水刷石饰面、堂屋花砖的细节,经100倍放大镜采集数据后精准复原。“石库门营造技艺是国家非遗,修复本身就是传承。”刘培爽说,团队特意保留部分青砖自然磨损痕迹,“这些'不完美'反而让建筑有了真实感”。
“修旧如旧”的坚守:让老建筑“说真话”
“最好的修缮,是让老洋房自己'讲述'年龄。”深耕衡复风貌区近十年的郑东旭,经手愚园路老洋房、重庆公寓等上百栋建筑,分享里满是“与老建筑打交道”的细节:延庆路老洋房二层木地板遭白蚁咬穿,他带团队在废墟中排查蚁后;重庆公寓修缮时,为保留墙面斑驳质感,放弃统一刷白仅做局部加固。

“修旧如旧不是'做旧',是'还原真实'。”郑东旭强调,老建筑的价值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屋顶木梁是否保留原榫卯结构、水电管道是否隐蔽敷设、白蚁消杀后是否做长效防护。他的作品成了“隐形地标”:“半个娱乐圈来拍过照,不是为网红打卡,是因为建筑的真实感——比如墙上那道岁月沉降的裂缝,我们没补,它比任何装饰都有'老上海的味道'。”
以艺术为魂,让多伦路经验照进更多老建筑
作为多伦路城市更新项目的核心设计者,同时也是此次画展的主办方,徐航从“设计实践+艺术表达”双维度,分享了老建筑融入日常的路径。他直言:“城市更新不是给老建筑'贴标签',而是让它自然生长在当代生活里——多伦路的改造就是这样,我们没做刻意的'复古包装',而是找到建筑本身的'拱券元素',把它转化成案名、标识里的设计语言,让老居民觉得熟悉,新访客能看懂故事。”

而水彩画是他观察与优化设计的另一种方式:赠予静安里的《唐宅午后》,通过阳光透过木窗棂的光影,捕捉老建筑最具生活感的瞬间;《多伦路的夕拾钟楼》则记录下夕阳中钟楼与行人的互动,画里的空间比例、动线轨迹,后来真成了街区优化的参考。“设计让老建筑'能用',艺术让它'动人',两者结合,才能让历史真正'活'在当下。”

策展人张磊提到,此次论坛是画展的系列活动之一,来听分享会的不仅有建筑师,更多参观者来自各行各业,包括老建筑爱好者、海派文化kol 、时尚博主、公益人以及水彩画爱好者等等,希望让更多市民走进唐宅,让城市更新触达人心,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