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池州东至:“小菌种”成就乡村振兴大产业
大皖新闻讯从种植历史悠久的黑木耳、香菇,到这几年“异军突起”的羊肚菌,再到新型菌种金耳……近年来,池州东至县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强化科技与装备支撑,因地制宜推动食用菌产业大发展,将食用菌产业打造成县域富民产业样板。2024年,东至县食用菌产量10.8万吨,综合产值突破16亿元,成功走出一条“小菌种撬动大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东至县也获评2023年度安徽省农业特色产业(食用菌)10强县称号。

科技赋能 让传统“黑木耳”焕新生
春光明媚,万物萌新。在池州市东至县洋湖镇高山村黑木耳核心示范基地,一排排菌棒上“镶”满了肥硕的“黑耳朵”。“这是安徽省农科院推广的新品种‘皖黑木耳1号’,不仅品质好,产量也高,亩均产值比常规木耳高出1200元。”基地负责人钱春节说,目前基地已带动周边群众种植木耳500亩。
在东至县南部山区,村民种植黑木耳已有六十多年历史。但长期以来,标准化程度低、品质良莠不齐、产品附加值不高等多重因素制约着这一产业的深度发展。2016年以来,东至县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培育出皖黑木耳1号等优质品种。2024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报告显示,东至黑木耳产品独特性营养品质指标优于同类产品参照值。

作为中国四大名菇之一“徽菇”的原产地和华东地区黑木耳生产基地,近年来,东至县更是将食用菌产业作为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2024年9月,“东至黑木耳”荣获“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东至县今年种植食用菌8800余亩,其中“东至黑木耳”4500亩,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达115家。
“东至县正以黑木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为模板,积极拓展到其他食用菌产品,不断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全方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东至县农业农村综合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王优旭表示,该县将制定相关生产加工标准,建立质量溯源体系,强化品牌建设,力争将食用菌打造成百亿级产业链。

分镇推进 打造食用菌特色产业强县
仲春四月,走进东至县胜利镇吉阳村羊肚菌种植基地,林立田间的一排排黑色大棚内,村民们正在轮作黄豆。“目前90亩羊肚菌全部上市,销售供不应求。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超500万元。”东至县胜利镇吉阳村党支部书记汪国进告诉大皖新闻记者,轮作黄豆一方面是能增收,同时更是能改良土壤,为今年秋冬季即将进行的羊肚菌种植做好准备。
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乡村,集体经济从2021年25万元飙升至500万元,20倍的增幅背后,食药兼用菌、被誉为“菌中之王”的羊肚菌功不可没。东至县胜利镇东临升金湖、西靠长江,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环境恰好满足羊肚菌生长需求。
“经多方调研、反复论证后,我们认为在胜利镇能够种好羊肚菌。”东至县胜利镇党委书记金仁安介绍,2023年,在东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该镇决定整镇推进羊肚菌种植。目前,胜利镇已成为东至县乃至池州地区羊肚菌特色产品的主产区。2024年,整镇试点的3000亩羊肚菌种植基地,更是创下年产值破亿、2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超百万的产业奇迹。

近年来,东至县将食用菌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四大特色产业之一重点推进,先后出台一县一业、1+4+N等奖补政策,为引导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全县分镇推进,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木耳、香菇等食用菌产业:东至县官港、洋湖、葛公等乡镇种植黑木耳;胜利、葛公等乡镇种植羊肚菌;泥溪、木塔等乡镇则种植灵芝;在东至县尧渡镇,更是引入栽培种植被称为“菌中燕窝”的金耳……
从黑木耳的“产业更新”,到羊肚菌的“快速崛起”,东至县正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食用菌产业振兴之路。“我们将聚焦打造食用菌特色产业强县,坚持以优化食用菌产业布局为抓手,建好科技研发、精深加工、仓储冷链流通三大平台,做大做强东至黑木耳,做优做活羊肚菌、金耳、香菇等特色农产品,带动农民和村集体稳定增收。”东至县有关领导表示。
大皖新闻记者 朱春友 通讯员 丁满莲(图片由东至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编辑 汪艳
-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池州东至:“小菌种”成就乡村振兴大产业
- 煤炭产业交易平台——开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重金收购的资产仍在亏损,多瑞医药现上市后“首亏”
- 广州黄埔发布《助力现代化产业发展十项措施》针对六大产业靶向发力
- 盛德鑫泰2024年年报解读:营收净利双增长,现金流与业绩承诺引关注
- 路德生物2024年报解读:营收净利双降,多项费用大增
- 长治市2024年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市级补贴拟发放主体名单公示
- 调研速递|甘肃能源接受全体投资者调研 透露多项业务关键进展
- 平安产险北分:已接全市范围内大风灾害出险报案610笔,预估赔付928万元
- 2025中国前海·时代产业联盟启幕大会将于明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