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赏花经济增“留量”

2025-05-10 06:21:00

暮春时节,青海省海东市化身花海。4月20日,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阳光灿烂。在安达其哈村,百亩杏花在黄河岸边盛开,不少游人徜徉花海,享受游春之趣。

化隆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是青海省海拔较低、气候宜人的地方,也是青海春天来得最早的地方。每年,从4月杏花盛开到9月秋高气爽,化隆县都是青海省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为此,化隆县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以杏花节为代表的系列文旅品牌。今年,化隆县引入地摊经济等新业态,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让风景变“钱景”,着力提升旅游综合收入。

62岁的马扎奶和老伴在杏花林旁支起小摊,自家产的酿皮、杏干、酸奶等特产吸引游客纷纷驻足。“这两年流行露营,夏天还能出租露营设备,有时候每天能赚2000多元!”马扎奶笑得合不拢嘴。从西宁一起前来赏花踏青的5位女游客在马扎奶的小摊上买了酿皮和手工酸奶,支起折叠桌,点燃户外火锅,兴致勃勃地在田间花海野餐,十分惬意。

今年,化隆县特地在景区周边规划了地摊集市,吸引了近百户摊主入驻。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农特产品琳琅满目,游客们在赏花之余,还能品尝美食、购买纪念品,体验地道的乡村集市氛围,初步形成了吃喝游购娱产业链条。

链条变长了,流量开始变“留量”。乡村旅游的火热发展,不仅带火了化隆县的旅游业,还拉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群科镇多家农家乐和民宿预订火爆,不少游客选择留宿当地,深度体验乡村生活。“这几天人流量很大,我们准备了特色农家菜,游客反响很好。”化隆黄河绿洲生态园老板说。

“我们深入探索‘文旅+消费’新模式,让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我们欢迎各地朋友来化隆,感受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体验高原生态的独特魅力,品尝化隆美食的别样风味。”化隆回族自治县县长冶祥说。

同样热闹的还有海东市乐都区。第八届“碾伯·寨子”梨文化活动举办的前两日便吸引15.3万余人次打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及农产品销售等综合收入达920万元,创下历届新高。“我从第一届就开始参与经营农家乐,如今游客量翻番,生意也越来越好!”碾伯街道下寨村村民周生文告诉记者。

除了餐饮业、农产品销售,乐都区文旅部门创新融入旗袍秀、灯光展、采摘体验等项目,让“赏花经济”链条不断延伸。

高庙镇旱地湾村的温室大棚樱桃已成熟。“随着消费模式的转变,相较于去超市购买,大家更喜欢来温棚里直接采摘,既能吃到新鲜樱桃,还能放松心情。”温室大棚老板李积刚介绍,他种植的樱桃4月上旬便进入采摘季,“五一”假期迎来采摘高峰期。相邻的温棚里,乐都特色绿色大辣椒长势喜人,这种“温棚轮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使乐都特色农产品实现了四季不断档,“地头直销”消费模式带动农户收入节节高。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桃花源景区创新实施“桃花+油菜花”套种模式,通过科学规划花期衔接,使观赏期延长,形成多层次视觉效果,让游客能欣赏到更长时间的美景。同时,结合观景台周边远山、河流、桃花、油菜花等自然景观,形成“桃花+油菜花+山水”的立体画面,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在桃林里吃火锅的体验太特别了!”来自西宁的游客李嘉玲在体验后赞叹道。

还有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太阳花”。土族盘绣中最典型的绣品就是太阳花,象征吉祥如意、蓬勃永生,这种非遗产品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金名片和拉长产业链的链头。

土族故土园景区内,土族婚俗表演、轮子秋表演、盘绣体验、特色美食摊位前围满了游客。青绣产业基地里,绣娘们飞针走线,一幅幅立体精美的盘绣作品被制成文创包、挂饰,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去年靠卖绣品赚了3万多元!”绣娘王玉梅说。据互助县文旅部门统计,2025年一季度,该县累计接待游客67.18万人次,同比增长16.6%;实现旅游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17.4%。旅游效益显著提升,其中非遗产品的销售功不可没。(经济日报记者 拓兆兵 石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