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客家美食为笔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专访福建省鑫程食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饶鑫程
在连城的青山绿水间,福建省鑫程食品有限公司的厂房里,一句“弘扬工匠精神,专注客家美食”的标语格外醒目。这不仅是企业精神的凝练,更是创始人饶鑫程半生奋斗的写照。从一名普通厨师到国家级技能大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饶鑫程用二十年时间,将客家美食的烟火气转化为产业振兴的澎湃动力。近日,笔者走进他的创业故事,探寻“舌尖上的匠心”如何铸就行业传奇。
从灶台到厂房:一位厨师的“破圈”逆袭
1981年出生于连城农村的饶鑫程,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远赴新疆打工。没有一技之长的他,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在一家小酒店当学徒。凭借对烹饪的痴迷,他白天在灶台前苦练刀工火候,夜晚研读《本草纲目》等古籍,挖掘食材的养生价值。2005年,他以“兰花宴”惊艳中国美食节——用连城兰花入菜,将传统客家宴席提升至“中国名宴”高度 。此后,他接连斩获全国中餐技能创新大赛特金奖、中华金厨奖等20余项殊荣,成为闽西客家美食的领军人物。
然而,饶鑫程并未止步于灶台。2016年,他敏锐捕捉到连城白鸭产业附加值低的痛点,创立鑫程食品公司,投身白鸭深加工领域。面对技术壁垒,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历时两年研发出“一拉自热”杯装白鸭汤,以零防腐、零添加的工艺打破传统罐头食品的局限。这一创新不仅让白鸭产值提升3倍,更带动周边22户脱贫户增收,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
从学徒到“国贴”人才:匠心的N次方迭代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高层次B类人才”……这些耀眼头衔背后,是饶鑫程对“匠心”的极致追求。他常说:“匠心不是重复劳动,而是用科学思维重塑传统。”在研发自热白鸭汤时,他像对待菜品般苛求细节:从选材上,锁定400天以上的老白鸭以保证汤底醇厚;工艺上,反复试验200余次,最终攻克汤汁浑浊、罐体变形等技术难题;包装设计上,借鉴客家竹编文化元素,让产品兼具实用与美学 。这种“跨界融合”的思维,让他获得16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创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出数百名青年厨师和食品工程师。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技艺传承与产业扶贫结合。通过“饶鑫程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免费为农村青年提供烹饪和食品加工培训,带动连城白鸭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乡村振兴模式。
墙上的标语与心中的信仰:工匠精神的当代诠释
“弘扬工匠精神,专注客家美食”——时任朋口镇党委书记的陈聚水,用一句话概括了饶鑫程的企业追求,更是成为了饶鑫程的人生信条。
在鑫程食品的实验室里,他坚持“三不原则”:不接受瑕疵品、不交付未达标的成品、不放弃任何一个技术细节。曾为优化一罐鸡汤的鲜度,他带领团队连续72小时监测温度与菌群变化,最终将传统煲汤工艺转化为标准化生产流程。这种执着也体现在他对客家文化的守护上。作为连城白鸭药膳非遗传承人,他系统整理客家药膳配方,将兰花、地瓜等本土食材融入产品研发,让“土特产”升级为“文化符号”。
“工匠精神不是守旧,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饶鑫程说。他推动客家菜申遗、建立预制菜行业标准,甚至将客家美食文化带入国际舞台,让“闽西味道”香飘四海。
未来图景:从“小作坊”到“世界餐桌”
站在占地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前,饶鑫程描绘着更宏大的蓝图:
技术革新:计划投入500万元升级电商直播基地,通过“线上+线下”模式覆盖全国市场,让自热白鸭汤、客家罐头走进千家万户;
文化输出:联合高校建立客家美食研究院,开发“数字菜谱库”,用科技锁住传统风味,推动客家菜标准化、国际化;
产业融合:打造“客家美食生态园”,串联种植、加工、文旅,让消费者沉浸式体验从田间到舌尖的旅程。“我的目标是让连城白鸭成为中国的‘路易达孚’,让客家美食成为世界认识闽西的窗口。”谈及未来,这位“泥腿子出身的企业家”眼神坚定。
从灶火纷飞的厨房到科技感十足的车间,饶鑫程用一双巧手烹制出客家美食的现代传奇。他的故事印证着一个真理:匠心无关出身,而在深耕;创新不分领域,贵在跨界。当传统遇见匠心,当美食碰撞科技,这片红土地上的“小鸭子”,终将翱翔于更广阔的天地。
(王永昌 孔祥伟∣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